繼瞭解上篇國際ISO 14068-1:2023碳中和標準的前世,下篇將更具體的來聊聊當今時下備受關注的碳中和國際標準ISO 14068-1:2023的路徑架構。
碳中和的概念是基於PAS 2060的框架,意即企業組織先要理解如何建立短、中、長期的溫室氣體管理思維,然後確立碳中和的標的,並制定碳足跡管理計畫,規劃逐步導入溫室氣體減量技術,掌握碳額度抵換(Carbon credit offsetting)[1] 之應用機制與限制。最後,採取相應措施減少排放。在減排之後,殘餘的溫室氣體排放才可透過購買合格碳額度抵換進行抵消,從而實現碳中和。
隨著PAS 2060:2014將於ISO 14068-1:2023標準公布後兩年撤銷,新的國際標準針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削減碳排放的目標時程提出了明確要求,並增加了碳額度抵換的限制。標準將溫室氣體的排放分為:
- 尚未減量溫室氣體排放(unabated GHG emission)
- 殘餘溫室氣體排放(residual GHG emission),
要求企業在碳中和路徑中設定具有指定日期的短期和長期目標,最終在目標年份只保留殘餘溫室氣體排放。
削減碳排放的二階段碳中和路徑概念
初期階段:企業需要針對尚未減排的溫室氣體排放,通過任何類型的碳額度進行抵消。企業在短期和中期階段,應在其業務範圍內實施溫室氣體減排措施,主要目的是減少未減量的溫室氣體排放。
後期階段:企業應採用所有技術上和經濟上可行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使排放量減少到只剩下殘餘溫室氣體排放。
此時,應逐步由溫室氣體減排額度(GHG emission reductions)轉向溫室氣體移除額度(GHG removal enhancements)進行抵消。最終仍以企業邊界內的排放減量及建立本身碳匯移除為目標,在未使用任何碳額度的情況下,促使排放量與移除量達到平衡。
[1] 註: 碳額度(carbon credit)係指來自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溫室氣體移除增量的可交易憑證,並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呈現。
圖片來源:ISO標準,碳中和路徑案例
標準的碳中和路徑,自我檢視之依循
ISO 14068-1碳中和標準整合了現行ISO有關溫室氣體量化、報告和核查的國際標準,依據之國際標準如下所示:
- ISO 14064-1標準:對於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的定量,詳細說明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清冊的設計、制定、管理和報告的原則與要求。
- ISO 14067標準:商品或服務碳足跡量化的原則、要求和指南。
- ISO 14064-2標準:規定碳額度量化、基線情境判定及專案排放和移除相關的監測、量化和報告的原則與要求。
以下碳中和標準各階段任務的設定,將可導引企業制定目標,並做為自我檢視之依循。
- 碳中和之承諾及碳中和宣告對象
由高階管理層所出具的承諾聲明,宣告選定的碳中和標的物(組織或是產品)。若標的物僅包含宣告實體活動的一部分則應說明理由。
- 溫室氣體排放及移除的量化
標準要求應根據ISO 14064-1及ISO 14067來分別針對於所選定的標的進行溫室氣體排放及移除的量化,若選擇非ISO的其他標準,例如「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會計與報告標準」與「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價值鏈(範疇3)標準」,則須確保與ISO標準要求的內容一致。
- 碳中和管理計畫
根據層級結構,依優先順序使用下列行動來實現碳中和:
-
- 標的物範圍內溫室氣體減量;
- 加強實體標的物邊界內的溫室氣體移除;
- 抵換碳足跡。
碳中和管理計畫應依循持續性的改善方法,以減少抵換碳足跡的使用。同時,須包括可得的與所需的財務和人力資源,也必須描述如何考慮下述層面:科學為本;從技術、經濟和社會角度檢視減緩氣候變遷的潛力;國際和國家政策承諾;部門背景(例如自願部門承諾、跨部門影響、部門過渡計畫)。
- 導入溫室氣體排放減量
企業組織根據層級結構,優先在邊界內採取下列3方面溫室氣體減量措施:
-
- 耗用改變,如:透過效率提升、消除活動、變更循環商業模式;
- 減排技術的應用,如:末端碳捕獲;
- 替代,如:低碳材料、電力或燃料。
- 抵換碳排放
無法達成淨零排放時,企業應購買並註銷報告期間內的碳額度,本標準規範碳額度必須是已發生的且產生年份(Vinatge)不超過碳中和報告期間五年的減量額度(例如報告期間為2024年度,即不能使用於2018年度(含)以前所產生的額度進行抵換),而用於實現碳中和的減量額度應在報告期間結束後12個月內註銷。
- 碳中和報告及宣告
製作可公開的碳中和報告,描述標的物碳中和路徑以及現在的狀況。而碳中和宣告應以碳中和報告為依據,並應包含參考資料或連結,根據ISO 14064-3或同等查證標準進行查證。
國際ISO 14068標準導引「做中學 學中做」未來機會的創造
ISO 14068標準為企業組織實現和聲明碳中和提供了原則、要求和指引,新的標準更加強調組織需專注於量化、減少和抵消碳足跡的落實作為。因此,遵循碳中和標準導引的階段,採取相應的關鍵行動,過程中持續不斷來回自我檢視並調整,除能真正實踐淨零,更可逐漸培養出具備氣候變遷適應能力的企業體質,落實永續發展,此外,從社會面向的角度,則為後代子孫創造了一個創新、綠色就業和經濟繁榮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