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舉行的COP 27中公佈,2023年度「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3)評比,台灣排名全球倒數第七,從評比指標較差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2030年排放目標」、「再生能源」及「能源使用」等表現即可形塑出未來8年該如何構建永續生態系。
永續生態系需要藉由拉力和推力構築,推力來自於國內、外的政策規範,尤其是金融手段,國際上則有來自ISO國際組織為確保未來標準支援氣候議程及行動所發佈的「倫敦宣言」承諾。拉力面創造機會讓許多新創公司在技術上發揮創新,透過這樣的推力和拉力,將能建構完善的永續生態系,臺灣也能藉此加速永續轉型並翻轉在CCPI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的情勢。
百年國際標準制定之源的 BSI,從50年前制訂的ISO 9001品質管理標準、40年前的ISO 14001環境管理標準…等,至12年前的溫室氣體盤查、產品碳足跡及如何做到碳中和的標準,這都是將來衡量組織在減碳績效及碳權、碳關稅等改善氣候行動的重要機制。循著 BSI 標準制定的路徑,足以看見人類工、商業整個進步的過程,證明了標準有非常好的參考價值。
來自規範及標準「推力」的挑戰
組織排放了多少碳,透過移除或抵換的手段,才能稱為「淨零」或「碳中和」,過程中可能會衍生出來的「漂綠」將會是備受重視的問題,也就是不能只靠花錢買別人的碳權來抵換,而沒有實質上的移除動作。為能杜絕此一行為並促進運用對的減碳方向,透過金融手段的投融資及 ISO 國際標準的整合,便可循序漸近的逐步朝向2050淨零排放及 SDGs 永續發展目標邁進。
推力的挑戰第一是來自「國發會」2022年發佈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其中能源轉型挑戰極大,若台灣電力排放係數沒有辦法降低,將很難達成與國外競爭對手抗衡的預期目標。所以能源轉型自然是很大的一個挑戰。第二是來自於「國際碳關稅」2022年6月22日通過,從原先排碳大戶五大類產品水泥、鋼鐵、鋁、肥料及電力,再加入有機化學、塑膠、氫和氨,往後每一年都會擴大實施範圍,最終目標是所有進口到歐盟的產品,全部都要課稅。
接下來,美國 CCA 法案、日本還有其他國家都正陸續訂定相關類似方案。第三則是全球金融主管機關積極地以「金融手段」解決環境問題。金管會已發佈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並參照歐盟訂出臺灣版的永續分類法。歐盟認為如果全世界要控制升溫1.5度C,它絕對不是少數國家跟少數企業努力就可以達到的,必須全人類一起,因此,將人類的經濟活動及社會活動等食、衣、住、行、育、樂全部進行區分,並都設定目標。如果沒有辦法達成,就無法合規。舉例來說:除了高耗能的汽車及建築物的碳排放量,在社會指標方面譬如上洗手間,小便斗沖水一次不能超過一公升,每小時不能按超過兩次,洗澡時蓮蓬頭用水一小時不能超過八公升,洗手的水龍頭不能超過六公升,可以預期未來水龍頭的水可能都是小量出水。
不遵守會怎麼辦呢?如果不遵守,製造商做出來的東西,就不能夠出口到歐盟或美國等有類似法規的國家,這些轉變將徹底改變產品設計的規格及銷售模式。既然知道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政府及產業若能及早因應將會是巨大的商機,反之,就是極大的風險。再則,金融機構的投融資趨勢也會是這個概念,如果沒有按照這些去做,將有可能不符合永續金融評鑑的規範,這些都是非常高度法遵的要求,它是一個極大的推力。現階段多數國內上、巿櫃公司的溫室氣體盤查揭露僅限於範疇(一)與範疇(二),但國際上越來越積極要求將範疇(三)納入,所以一定要提早佈局,除逐步將範疇(三)納入,更需擴至海外子公司。
產業視野 商機所在
近百年來最重要的一個永續商機就在這一波的淨零轉型,從全球主要碳排來源的產業分類來看,首先是交通,運輸工具大概佔全世界排碳量15%,在臺灣大約佔13.9%,要減掉這13.9%,沒有什麼懸念,就是所有的交通工具電動化及再生能源化;農業,亦有極大商機,在台灣農業是甲烷的主要排放產業,包含像禽畜糞尿的處理、種植的技術,像臺灣的水稻就是排碳量較高的作物,另外,禽畜腸胃發酵像牛羊的排氣等等,都是可以研發新技術的方向;電力部門的排碳量約佔69%,需加速提升再生能源的比例及儲能系統等等。還有”工業部門”,排放量主要來自鋼鐵、水泥及化工,可以透過餘熱回收、中水回收等製程技術來減排,此外還有將燃油等重機械,儘可能電動化;建築,這將是未來會面臨強大要求的一個產業,國際許多永續城市,現在新推案的建築都被要求必須在2023年開始做到碳中和,國內所設的路徑則是在2050年所有建築需要做到碳中和,相差了20幾年,這都會對建築業產生不利的影響。最後,其餘的機會就是新的材料跟負碳技術。蒲樹盛總經理在此呼籲,基於國際積極推動碳交易等機制,確定不久的將來臺灣一定會有類似的交易平台制度,市場很快就會形成,但產業交易方式尚在演繹,鼓勵政府應要給予更多提高減碳誘因的機會,像自然碳匯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機會。
商機拉力 啟發創新
現在一些新的技術可以透過金融解方達成目標,譬如,最近非常熱門且令人期待的鈣鈦礦太陽能板,未來可供室內發電,發電效率提升,也有機會改善農電共生或漁電共生的缺點等,顯示出它的商機無限。澳洲及紐西蘭政府已祭出第一個農業稅,從2023年1月1日開始盤查農牧場的碳排放量,因應的第一步就是先從改善動物的飲食開始,像是用減少脹氣的飼料,或是開發新的動物碳捕獲技術,這裡面就充滿了很多的商機。蒲總經理語重心長的點到,在臺灣我們有時會視為沒有辦法,或者連思考都還沒開始時,全世界已經將其法制化,可以見得拉力與推力是非常積極的。
具備永續韌性 因應未來變局
永續金融的「定義」很重要,IMF 國際貨幣基金會對永續金融的定義為「能與永續目標結合的金融服務」。未來有很多倡議會將永續金融納為組織文化的一部份,思考現在策略的正確性,是否認真看待氣候變遷衝擊下的風險與機會,還有是否真的與利害關係人溝通議合並透明化,如果沒有透明化,是沒有辦法真正做到永續的。在未來10年內,BSI 發佈的標準將著重於二大方向,組織如果要有堅強的韌性來因應未來的這些變局,第一就是在永續方面,將有許多永續(Sustainability)相關的國際標準會推出,以幫助企業達成永續轉型,第二就是數位信任(Digital Trust),國際上充滿了不信任的環境,每天充斥著假的影音、假的簡訊及各種詐騙,去年臺灣總共發生了約56億筆詐騙簡訊,平均每人每三天會收到兩筆,但實際上卻仍難以將詐騙消除,民眾生活在充滿不信任的環境中,這將會是數位信任的巨大挑戰,如果能在這兩個面向努力達到一定的發展機會,才有組織韌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