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模式對金融市場的放任和消費活動的鼓勵,誘發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是龐大能資源消耗量的推手。在當年那場風暴中作為主角的金融家,可能至今沒有意識到,眼前氣候變遷和當年金融危機之間的相關性。十多年來的永續之路上,金融家起初從公益活動著手,接著編製永續報告書,再進展至盤點組織內部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下一步還能做什麼?正確回應了金融危機帶給世界的信號嗎?ISO 14097或許能夠回答這些問題。
回顧2008年金融危機
今年仍面臨許多不利經濟的因素,例如:極端氣候、俄烏戰爭、地緣政治、新冠疫情導致生產中斷、亞洲預防性囤貨造成天然氣價格飛漲,進而推升電價等。因此有名人或機構預言,下一次金融危機即將來臨。
金融危機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金融機構倒閉數等)的急遽惡化。部分讀者對2008年金融危機可能沒有深刻印象,讓我們先回顧當年發生了什麼事。
2007年至2008年初,原物料價格飆漲,於2008年中達到巔峰。部分原因是投資炒作,部分則是供應短缺,如煉油設備產能不足以應付需求。原物料價格飆漲壓縮企業利潤和減少可自由支配支出,拖累了經濟,是危機的成因之一。另一方面,美國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風暴[1]從2007年延續至2008年,並隨著2008年9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聲請破產保護,陷入混亂的局面。而現代經濟體系的特徵就是與金融市場相互依存,經濟體質的健康與否取決於金融市場的秩序,當年金融市場的混亂導致全球經濟進入嚴重的衰退期。
發生金融危機的真正原因
直到今天,談到金融危機,多數人都認為罪魁禍首是美國次級房貸,信用違約交換和投機行為也推波助瀾。管理系統(Management System)國際標準要求,異常發生時應找出根本原因(Root Cause),才能避免再次發生。生態經濟學者Tim Jackson在《Economics for a Finite Planet: 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一書中[2],直指美國次級房貸只是間接原因,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現代經濟模型的失靈。自由市場經濟鼓勵消費,透過消費帶動經濟成長,而私人負債能夠解開所得對支出的束縛,提升消費。因此,金融市場管制鬆綁被當作最佳解,藉由讓消費者和企業更容易取得貸款,刺激經濟成長。放任金融市場自由最終將世界帶到災難面前,背後的驅動力是自由市場經濟對經濟擴張和消費活動的信仰,而無疑問的,這個信仰也造成能資源瀕臨耗竭。換句話說,現代經濟體系引誘龐大的金融負債和生態負債,金融危機給了我們一次機會,去思考金融永續性和生態永續性,表面看似不相干的兩個問題,其實是同一個結構性因素導致的[3]。
[1] 次級房貸是指,美國抵押貸款業者以較高的利率,貸款給信用較差或信用歷史不足的民眾,用於購屋。在缺乏管制的情況下,美國次級房貸規模自2000年起大幅成長。緊接著,美國房市於2006年急速降溫,次級房貸違約率提高,相關抵押貸款業者不堪虧損,接連倒閉。
[2] 台灣譯為《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獻給地球的經濟學》。
[3] 詳見《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獻給地球的經濟學》第2章。
世界因而改變了嗎?
從2008年到現在,我們改變了嗎?沒有。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各國政府先是出資拯救危機製造者,接下來祭出的措施皆是短期干預,例如:股票賣空僅暫停6個月。2008年底,高盛集團無視還欠美國政府60億美元紓困金,照樣發放鉅額紅利。各國政府的終極目標皆是恢復流動性、重振需求、終止衰退,回到我們所習慣的舊世界。所以,不意外的,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指出,即便計入所有締約國提交的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以2010年為基期,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13.7%(圖1),如果希望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內,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應減少45%,或減少25%以控制在2℃內[4],我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絲毫沒有減少的跡象,遑論減少的幅度。這個情況並不令人訝異,只要我們仍對經濟擴張和消費活動忠貞不二,龐大的物質吞吐量就是必然的結果。
圖1:統計國家自訂貢獻後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
[4] 2016年11月生效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是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氣候協議,此協議要求締約國推動減碳政策,將本世紀全球升溫控制在2℃以內,並追求更具雄心的1.5℃度目標。所有締約國必須提出國家自訂貢獻,每5年檢討各國對減排的貢獻,同時提供氣候融資,協助開發中國家適應氣候變遷。
[5]取自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於2021年11月4日發布之國家自訂貢獻綜合性報告(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Synthesis Report)。
經濟發展與能資源的使用量可能脫鉤嗎?
現代經濟模型的問題已超越本文能夠處理的範疇,但我們試圖從驗證業的角度-即組織能夠做什麼-尋求出路。傳統答案是訴諸經濟和能資源使用量的脫鉤,脫鉤又分為相對與絕對。相對脫鉤指的是,每單位經濟產出的環境影響幅度降低;絕對脫鉤則是指,環境影響的絕對值不變或降低。顯而易見的,當生態容量是定值,必須做到絕對脫鉤才可能永續。「技術」是談到脫鉤時經常著力之處,只要技術進步,就可以做到相對脫鉤,但是要做到絕對脫鉤,技術不只要進步,還要進步得夠快。先不論絕對脫鉤的難度,在人類歷史上也不曾見過,在這個危急的時刻,做些什麼總比不做好,政府和企業開始大量投資於低碳、提升能資源效率、氣候調適、生態復育等技術,寄望大規模的技術變更,顯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