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y Wang](/contentassets/04382e5e40be473aa9b1b8b9a263377d/interview-ivy-wang.jpg)
王靖沂(Ivy Wang)│BSI台灣食品安全/化妝品/ ISO 23412冷鏈副產品經理
台灣有靈活且充滿能量的食品產業傳統,人員素質到整體供應鏈都優秀,然隨時代演進,各類食安事件層出不窮,加上大淨零風潮壓境,消費者意識抬頭與消費型態改變,台灣的食品產業該如何著手因應?BSI電子報邀請擁有食品產業稽核經驗豐富,時任BSI食品安全/化妝品/ISO 23412冷鏈 副產品經理王靖沂(Ivy Wang)分享,從務實角度做風險管控,按食安事件屬性提供對應防範的標準,建立食安文化,為永續產品做好準備,並非遙不可及,且在意識與意願。
全然投入 持續累積
Ivy回憶從食品系畢業後,以生產線品保員身份進入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桂冠」。九零年代的產業風氣,品保員被認為是無產值且「花錢」的角色,Ivy感謝時代讓角色得以反轉,進入桂冠沒多久,政府公告產業需做HACCP食品驗證,公司需要Ivy這個讀過食品系的大學生來建立體系,資源和尊重才慢慢到來。離開桂冠後,曾任職一家小型驗證公司,累積了五年多的驗證生涯,後來面試進入BSI。BSI是個和Ivy過去所有職場環境差異很大的地方,好多碩士博士,好多已經很優秀但仍持續努力的人,Ivy坦言一開始挫折很大,當一籌莫展不知如何繼續時:「BSI有很多好的同事,很多人都願意伸出援手,這是BSI很棒的地方。」而我們在Ivy身上看到的是,在每個職場都願意全然投入持續累積,面對挑戰充滿韌性,於是總能學會過去不會的事。
台灣食品產業與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標準
至今累積稽核超過一百多家食品廠,Ivy表示,台灣食品廠通常規模不大,以中小企業為主,但都有深厚的技術底蘊,經營者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強,且勞工素質,廠內人員的衛生品質觀念,整體產業供應鏈的配合度也都很好。
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標準,其架構和大家熟知的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一樣,ISO 9001產出的結果在品質和客戶滿意,ISO 22000在提供合規、安全的產品與服務,並使用業界最普遍的HACCP去做製程的風險管控。Ivy特別指出,關於風險管控,廠商容易誤以為是要消除風險,覺得要花很大的成本而抗拒,但ISO 22000講的是,在合理的程度中,將高風險的項目做管控,使風險降低到可被接受的範圍內,產出安全的產品。
談到標準對產業起到實質幫助,Ivy想說的是,第一,按照標準的原則方法實際的去評估出組織或製程上的風險因子;再者,對於不符合的事項或者客訴事件,依照標準要求找出根因除錯,只要有認真面對執行而不規避所鑑別出的風險及錯誤的真因,對於降低食安風險一定是有幫助的。Ivy觀察,如果沒有如實標出高風險項目,像是進口原物料,因考量自己沒有實驗室,就對其檢驗報告全然接受,風險評估從一開始就失準,要如何做後續風險降低?
反映時代的食安事件與食品安全管理保護傘
每回食安事件發生,總是食品產業整體受到檢視與衝擊。關於食安事件之於食品業, Ivy從「品質」、「安全」、「詐欺」、「防護」做通盤解析—早期食品廠會在貢丸中添加硼砂,為追求Q彈口感,卻並不知道硼砂對於人體有害,是出於無知而引發的食安事件,屬「品質」與「安全」範疇;隨時代演變,並非出於無知,為了追求利益,將原料抽換成不適合人體食用的廉價替代品,像是塑化劑,這類食安事件就屬「詐欺」;而近年來時有所聞的「千面人事件」,或之前澳洲有食品農場因員工對其雇主心生不滿,就在摘採來的草莓中隨機插針,「故意為之就是要使人吃下肚生病或致死」的食安事件,屬「防護」—以往真的沒有這麼多令人眼花撩亂的食安事件,甚至引發模仿效應,產業真的很需要系統化的方法依循,做有效的防護管控。
![food-safety-management-umbrella](/contentassets/04382e5e40be473aa9b1b8b9a263377d/imagergq18.png)
食品安全文化 超越各種規範的防護
為了避免品質安全詐欺防護各面向的食安事件,我們做了很多,然而比任何法令規範更全面的防護,是文化,若一個食品廠藉由文化與意識塑形,員工本身的行為反應就是會做出令人安心的產品,不再成為風險破口。PAS 320食品安全文化指南,提供具體方法協助食品組織建立有益的食品安全文化,使看不見卻存在食品安全意識得以由上至下傳遞於組織全面,由落實點回推出意識是否有所達到,從基礎行為就可反推出由高層核心告知的文化是否有確切執行—靠著不斷塑型調整,要真正做到沒有食安事件發生,是基於每一家食品公司有良好正確的文化。
Ivy表示,近年來消費者健康意識以及大環境永續意識抬頭,消費者對製程材料與添加物的透明化要求越來越高,既有的設備做得出好吃但不見得永續的產品,食品業是可以更加快腳步透過系統化的管理,無論資訊或設備,以面對未來更大的挑戰—Ivy相信台灣的食品廠都是有能力做到的,只在願不願意,這也是食安文化和意識的反映。
永續與冷鏈 可積極準備的未來趨勢
面對大淨零浪潮,食品業尤其中小有企業要如何著手因應?[1]Ivy建議就從組織碳盤查開始,可以尋找專家或者自行去環保署下載表格,依照需求或要求計算各類別的碳排放量,了解組織的哪一項類別排放量佔比最高,才能有效精準的為組織啟動減碳工作。由此開始,大廠客戶也會知道你有所準備。Ivy理解,食品業是碳排量佔前幾名的產業,但食品業的供應鏈非常長,生產製造廠能做的有限,將設備效能更新、減少包裝、節約用電等,再和上下游溝通有什麼是大家能夠一起減量—目前已知有業者讓運輸車回程盡量不空車,使打入貨車冷媒不浪費,都是很棒的做法。
而如今消費型態改變,越來越多的冷凍食品訂購,ISO 23412冷鏈低溫包裹配送服務國際標準,在不破壞產品的情況下,可確保產品在運送過程中,所有轉介中的時間和溫度都在標準內,使產品能以安全低溫品質交到消費者手上。且不只宅配運輸業,亦有生產鏈業者積極詢問,需要ISO 23412冷鏈標準協助企業執行管理,確保從台灣北中南發貨到各地的產品,合規上架,避免污染與客訴。
[1] 詳細可參考由Ivy撰寫的專文《大淨零時代!食品業的減碳行動怎麼做》
和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滋養休息
Ivy高中就讀職業學校食品科,是爸爸給的建議,從此Ivy比人更早進入產業實地學習。大學畢業初進入食品大廠前兩個月,每天累得回家抱怨,媽媽就是聽著答應她明天就去辭職,然後明天時間到了一樣叫Ivy起床去上班。Ivy說每到假日,最舒服的狀態就是和家人一起去吃美食,不用多昂貴的餐廳,就是在一起吃吃喝喝,胡說八道,就很舒壓了。Ivy說之前因為兒子先生生病,自己又被傳染,才一週沒有和娘家親人手足見面,就覺得好想念—和家人在一起,就能獲得滋養與休息,謝謝Ivy和我們分享,聽著都不自覺微笑,跟著一起暖。
![Ivy Wang](/contentassets/04382e5e40be473aa9b1b8b9a263377d/image2g1e.png)